空間導覽


 
 













 
空間導覽
 從山門左右兩側門進入禪寺,是採中式建築二進門的含蓄設計,第二進門中央有雕刻精緻的千佛山山徽圖騰鐵件把手,右手邊是知客室結合雲老禪師著作書區及客堂空間。左手邊是衣帽間,來寺禮佛信眾可置放背包,穿著海清,更換入殿拖鞋。一樓大殿沒有設淨房,如廁須往地下一樓。
 
彌勒菩薩拜庭

   進入山門、二進門的正中間,映入眼簾的是一尊寬額大耳、笑容可掬、大肚能容、坐姿自在,以青斗石打造的彌勒菩薩,這尊彌勒菩薩法像是參照雲老禪師早年駐錫古嚴禪寺時,親手捏塑的一尊小型彌勒菩薩,等比例放大鑿刻而成。雲老禪師前後有過兩次泥塑彌勒的創作,在老禪師手中塑成的彌勒菩薩確實讓人有與眾不同之感,和坊間見到的很不一樣,主要是祂拙樸的樣貌中透著平實的親切,自在灑脫卻不失莊嚴,這樣的特質也一如雲老禪師向來給人的印象。
 
三寶殿(外殿)
 外殿拜過彌勒菩薩,再往前走就是一樓的大殿—三寶殿,採挑高及避開樑柱精密結構建築工法,殿堂開闊,莊嚴內斂。殿前供奉三寶佛,中尊是釋迦牟尼佛,左側東方藥師如來,右側西方阿彌陀佛;三寶佛兩旁則分別立有韋馱及伽藍二位護法菩薩。

 三寶佛的背牆採天然未鑿面的石牆拼掛,低調樸質中隱隱透著禪風格,左右立牆遵照雲老禪師指示,採細窗牖設計,地面要明亮色,窗與窗之間則崁鑲供信眾供養的常年光明佛燈,燈下的每一尊崁佛都是依據菩提寺大佛的法像塑製,安坐於仿雲岡石窟的立體佛窟中。

 三寶殿平日開放,歡迎一般信眾禮佛;固定於每個月第一個星期日早上九點起,舉辦大悲懺、藥師經(禮諸佛洪名)共修,年度大型法會有農曆新春齋天法會、五月浴佛梁皇燄口法會、七月盂蘭盆燄口法會,可同時容納約200位信眾參與禮佛、誦經。


 心經玻璃帷幕天井
 彌勒菩薩拜庭上方開有採光天井,從二樓以上四週邊皆以玻璃帷幕牆圍繞,大片清透玻璃上以金漆刻鏤《般若波羅密多心經》268 字全文,這些雋美力韻、一氣呵成的經文手稿,出自雲老禪師大弟子印法師於1996年間,奉師諭為菩提寺金剛經塔虔敬沐手上香所恭書,提供給行者發願禮拜之用,今禪寺一字一字為之轉拓刻製。雲老禪師精研三藏,以弘揚「般若」智慧法門為志,《心經》正是般若部的軸心,亦為六百卷《大般若經》的精要。

如來殿(內殿)
  
雲老禪師一再叮囑,白雲禪寺設置兩個殿堂,如來殿為內殿,平日不開放,專供出家僧眾做早、晚課及自修的處所,僅過年初一、初二日及重要慶典日開放。老禪師語重心長的交代著:「白雲禪寺坐落在都會與郊區之間,難完全保有叢林道場風骨,希望出家弟子們能安住寺院,有一處清淨自修用功之所,禪寺外觀按前寺後塔設計,祈願信佛、學佛、可以成佛!」

禪堂
  雲禪堂堂前供奉禪宗祖師菩提達摩聖像,整個空間為比擬表現當初達摩祖師於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,端坐不動之禪定修養,所以以天然岩壁長牆為發想設計,完全走內斂收攝的風格,不立窗牖,地面先下鋪一層廠商贈送剩餘零碼磁磚,再上鋪原橡木大版料地板,僅表面刨平,不上漆料,保持原石材、原木材風貌。

 舉辦一日行修、禪七、學佛營之靜坐止觀課程,都在禪堂內禮請教授師指導傳授,「靜坐止觀」是雲老禪師很重要的修行入門法要,禪修並不是盤腿結跏趺坐而已,其中必須領會由粗到細的掌握—靜靜地坐著、止於一念、五蘊調理、研究、分析、認識、察覺、返照等學佛方程,「運用思想、發揮智慧」。



五觀堂監齋菩薩
 初到千佛山系道場的齋堂裡,許多信眾都會感到好奇,為何五觀堂的監齋菩薩會供奉彌勒菩薩呢?

 彌勒菩薩與本山系的祖庭─天童禪寺,曾有段趣妙的淵源:在臨濟第三十代祖密雲圓悟禪師時,彌勒菩薩化身為兩耳垂肩的胖比丘,大剌剌游走寺內的五觀齋堂,戲弄了當時寺中的知客、常住大眾師,鬧的大家既驚又懼,直到方丈和尚密雲禪師出面禮迎,才識破了玄機!從此,天童五觀堂內,供奉彌勒菩薩坐鎮監齋位,臨濟法脈流傳紀念以至千佛山派下道場,以為佳話。

視聽教室
  視聽教室結合了五觀堂,是個以活動隔間拉門靈活運用的空間,並搭配影音電視影像連結擴充以達到多功能使用。人數少時,僅使用視廳教室的空間,可提供開會、聯誼、小型演講、課程等進行;超過50人以上的需求時,則同時連結五觀堂的空間舉辦。
 
 
 

 

 

   

禪 寺 介 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