客問:佛所演說:有「或時聽而遮,或時遮而聽,或聽而不遮,或遮而不聽, 此四皆順從無違」,請老師父解其義。
師答:有順就有逆,相契應就是順,不相契應就是逆,先要瞭解這一大前提。佛陀所說的東西,有的相契應那就是順,不相契應那就是逆;絕不是順是好的,逆就是不好。寶積經中有說:「眾生有病,佛法是藥」。就好像世間的藥,治什麼病用什麼藥,不能說這藥能治你的病,其他的藥就不叫做藥了,它是以相契應來說,這點先要瞭解。絕不能說你不相契應就不好,因為每個人的病不相同。為什麼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之多呢?在於可應病予藥,相應你的病給以什麼的藥。要瞭解,四順或四逆在聽與遮的不同,聽聞相同,開與遮不相同。聽聞在同一法會,佛陀說法之上,相契應就能打開覺悟之門;不相契應,就是閉塞狀態,這是開與遮的差別,意思怎麼說?相契應的問題,你能相契應,聽了之後就能開啟你的菩提種子,你就能覺悟到什麼;有的本來你已經可以,可是對別人不可以;有時候你可以,有時也不可以。
例如:以經文開頭那句「如是我聞」來講,一般法師說「我」指的是阿難,其實是錯的。不能說阿難多聞,則凡所有經典都是阿難所聞,絕不能這麼說。試看一部經典,當一個問題開始,就有位佛陀的比丘聲聞弟子或是菩薩弟子,他會特別起來向佛請益,那個開頭的人就是這個「我」。所以「我」不一定指的是阿難,不能因為阿難多聞,便說「如是我聞」的我都是阿難;我們前面所說的跟這道理相同。如果說,聽聞道--如是我聞,究竟誰聞?聞到什麼?這麼說:假使你看某一部經,就等於聽佛親口在演說,你開啟了什麼?還是更遮閉了你的智慧呢?所以,有時聽可以開,不一定遮;有時聽可能遮,不一定開, 這在乎順與逆的差別,主題在相不相契應。
(選自白雲老禪師著作《解惑篇》)